6月16日下午,由9999js金沙老品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和中国国际法学会网络空间国际法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前沿论坛”在9999js金沙老品牌323会议室举办。来自外交部等实务部门以及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多名博硕士生参加论坛。
论坛伊始,9999js金沙老品牌副院长、网络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教授黄志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认为,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呈现胶着态势的复杂背景下,学界同仁应当进一步密切交流,为我国积极参与相关规则制定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因此举办这次论坛恰逢其时。他指出,举办“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前沿论坛”目的在于打破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壁垒、打破国际法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师生之间的壁垒,从而汇聚各方力量,通过高水平的思想碰撞激发灵感、获得启发。
论坛第一单元由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主持。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特聘教授黄惠康大使作了题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构建中国的全球网络治理话语体系》的主旨发言。黄大使以生动形象的外交实践案例为切入点,指出不同的价值标准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出现差异,因此各国的立场分歧植根于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话语权的本质是国家在这一特定领域的实力。法律外交是外交的高级形态,体现为从法律到外交再到法律,相互贯通,彼此促进。因此,应当辩证看待网络外交中的大国博弈,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网络领域出现的新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安全研究室主任郎平以《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的新特点》为题发言。她以自身参与国际会议的经历为引,表示网络安全问题正在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她认为,当前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网络空间治理进程发展的驱动力从技术驱动转向大国竞争驱动,二是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讨论的重点从网络空间治理转向数字技术领域,三是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此外,郎平主任还探讨了在网络议题上加强同欧盟沟通和协调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李艳以《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最新博弈态势及启示》为题发言。她以德国政府于今年3月发布的立场文件为例,指出该文件与UN GGE报告和《塔林手册》2.0版相比,存在以下共通之处:一是认为国际法在网络空间适用不存在特殊性,二是倾向于将国家对恶意网络行动的回应措施进行分级;三是对国际法适用的尺度总体偏松;四是对审慎原则的理解需要基于个案分析。她指出,我国应当转变应对思路,努力协调更多国家达成共识,尽快提出自己的书面立场文件。
外交部网络事务办公室主任岳萍以《<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与数据安全国际规则展望》为题发言。她以我国于2020年9月公布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背景,介绍了该文件的总体考量、制定过程和国际影响,并且对数据安全国际规则的新近发展和未来趋势谈了看法。随后,岳主任进一步对我国网络外交的总体立场和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向与会的各位专家介绍了我国代表团参加UN GGE和OEWG谈判的主要历程,提出应当继续加大学术界和实务部门之间的互相支持力度。
论坛第二单元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副所长李艳主持。
外交部条法司综合处副处长叶伟以《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谈判的几点展望》为题发言。他回顾了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专家组的主要工作,指出随着制定网络犯罪全球性公约的呼声越来越高,美西方国家为拖延这一进程而极力抬高专家组地位,中俄等新兴国家则认为专家组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他认为,前不久联大通过的相关决议中,有关公约谈判表决程序的核心条款是经投票通过的,同样体现出不同阵营之间的分歧与对立。他表示,我国将努力推动公约谈判取得积极成果,也希望继续得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
黄志雄教授以《塔林手册、牛津进程与法国白皮书: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中的学者倡议及其反思》为题发言。他将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分别比作排球比赛中的“主攻手”和“二传手”,前者可以“一锤定音”,但也离不开后者的“助攻”作用,而归属于后者的学者倡议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他对比分析了《塔林手册》、牛津进程和法国白皮书等三个主要由国际法学者推动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讨论平台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指出我国学者应当借鉴西方学者在学术资源整合和引领话题讨论等方面的有益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周学峰以《通过大规模网络监控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为题发言。他指出,近年来,美国政府主张将网络间谍问题一分为二看待,即网络政治军事间谍不受国际法禁止,而网络商业间谍违反国际法。但是在美国学界或者欧盟看来,前者的性质依然存在争议,国际社会对此尚未达成广泛共识。他认为,在美国多次以涉嫌网络间谍活动为由起诉我国军人或其他公职人员的背景下,我国应当考虑提高政策透明度,着力改善目前在网络领域国际舆论斗争中的被动现状。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徐培喜以《不干涉互联网公共核心规则的演进线索和利弊分析》为题发言。他指出,不干涉互联网公共核心规则由全球网络空间稳定委员会提出,但其具体内涵并未得到明确界定。委员会的具体表述与2015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相关共识类似,是一种局部禁止性措辞,虽然禁止了一些活动或行为,但是默认了限定范围之外的事情。这条规则实际上并未否认不具物理破坏性的网络渗透行为,背后的刀光剑影呼之欲出。他认为,我国应当更加积极参与相关平台的讨论,以避免议题设置权和规则制定权进一步落入西方国家手中。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孙芸芸以《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适用:关键分歧与主要立场》为题发言。她指出,国际社会对于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义务属性分歧较大,除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否定论阵营和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肯定论阵营外,很多国家还处于观望状态。从《网络主权:理论与实践》系列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的基本立场可以归属于肯定论阵营,但是被大多数国家广泛认可的网络主权理论依然缺位。她认为,我国学界应当继续加强跟踪研究,努力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格局的网络主权观。
论坛第三单元由徐培喜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华以《欧盟网络制裁中的国际法问题》为题发言。他指出,欧盟在网络外交的框架下快速设立了针对恶意网络行动的制裁机制,这一机制在形式上与欧盟以往的制裁机制保持一致,但存在对“网络攻击”的界定过于宽泛、“严重后果”的适用难以客观化等不足。欧盟目前针对个人或实体的网络制裁措施尚无法以国际法上的反报或反措施来证立,其威慑效果也不宜过分夸大。现阶段,在欧盟网络制裁尚未扩大化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对欧盟的网络制裁机制保持适度的克制和警惕。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生陈徽以《分歧与合作:网络空间供应链安全规则的新近发展》为题发言。他从SolarWinds等近期发生的勒索软件网络攻击事件切入,指出各国已逐渐意识到加强软件供应链安全保护的规则需求,UN GGE和OEWG报告也对有关规范作了重点阐释。然而,美西方国家和中俄等新兴国家在对负责任国家行为规范的理解、对供应链安全威胁的感知、对供应链安全侧面(稳定/弹性)的强调、判断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要素以及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的路线等上都还存有明显差异,达成具体共识依然任重道远。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还就主权原则在网络空间的研究层次、2015年中美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对于中美在网络领域相关立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黄志雄教授对本届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这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但是仍然呈现出鲜明特色,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而言,可以用五个“度”来概括:一是有“高度”,特别是黄惠康大使结合自身丰富的外交实务经历,深入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法治思想对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引领作用,使大家深受启发;二是有“深度”,与会专家围绕互联网公共核心、网络监控、网络制裁等重要前沿话题进行研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三是有“热度”,集中体现为对于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全球性公约谈判、《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最新发展的关注;四是有“亮度”,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展示机会;五是有“力度”,表现为与会学者能够进行有“火药味”的学术研讨,起到了思想交锋、启迪新知的作用。黄志雄教授再次向奉献这道丰盛“学术大餐”的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供稿:张晏宁 邓炜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