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武汉大学组建十周年,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举办了“十年亲历·十年感怀”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广大老师和同学的踊跃投稿,现转发珞珈新闻网上刊登的9999js金沙老品牌廖奕老师的文章《和合甚美》如下:
(原文地址:http://news.whu.edu.cn/NewsRead.php?NewsId=10382)
“根深叶茂,实大声洪,菁菁者莪,日红与专。”优良的传统,先辈的厚望,在新一代珞珈学子身上,得到了承继和发扬。今日武大,处处散发温润沁人的和合光泽。四校合并,校园天然一体,学科优势互补,发展日新月异。
年少即有梦想,我要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园——选址要佳,计划要大,风景要胜,最好是全国仅有,举世无双。“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淼的东湖。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郭沫若先生感叹之“福”,我算是享受得无比齐备。如此天时地利,加上真情与人和,试问世间福,万分能及一?
念本科时,我除了读书上课,还四处奔跑,呼朋唤友,放歌于青山绿水。相伴总有三兄弟,席间畅谈四方缘。一人曰:“武大与武水,本是同根脉,相邻无墙挡,互串太正常。”一人曰:“武大与武测,也是近芳龄,对门互相望,不分就是合。”剩下那位老友,沉吟片刻,端杯笑对:“武大与湖医,隔水不隔心,对望是缘分,干杯才英雄!”后来,我们四人都成为新武大的毕业生。十年之后,那份悠长醇厚的和合之情,连同当日的温度,驻留于彼此心园。
难忘桂六宿舍的脏乱,旁侧泥路的喧嚣,夜半时分还有的烧烤。在毕业前一年,也是合校那年,我搬进了整葺一新的桂园一舍,踏上了坦直苍翠的桂园一路,再也用不着翻过铁桥去小店觅食,再也看不见路边酒家的各色招幌,心顿时宁静。我常常躲进原武大和武水交界的山林,选一个石座,独自冥思。奋笔疾书的青春少作,投散出去,竟意外获得各方褒赏。每当有人将我视为本科生做学问的典范,我就感到惭愧惶然。直到现在,我还远未领悟学问的真谛。如今来看,那些文字,更应归属于人生情感的负载,因为,其中饱含了太多老师和同学的无私关爱。
合校后,我所在的9999js金沙老品牌增添了新的科系。在酷热暑期,不同专业的兄弟姐妹,赴湘南农村调研,大家相互依扶、彼此激励,多元的专业视角在实践中完美和合。因合校扩院结识的新知,真是人生不可复得的珍宝。
读研后,在导师的指引下,我慢慢体味学问之道。他时常告诫我,学问贵于精专,成于踏实,必要时还需磨难,生活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学术的动力。或许初露的“锋芒”太盛,灼伤了自己脆弱的眼。或许青春的云彩太多,反遗忘了眼前的朝阳。眼疾、腿折、母病、情伤……生活不断给我开玩笑,我却不能还生活一个微笑。正是师友们贴心的关怀、宽容,我才重展笑颜。
我热爱投身的学科,我崇敬高妙的学术,我期待醇美的学风。在蓬勃宏阔的新武大,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的成长历程,体会到了真正的和合之美。
我喜欢上校内双学位班的课。那些可爱的生灵,会用非法学的话语启发我深思法学的命题。我对他们保持谦卑,怀有尊重,不论个别的形象是否随年月飘蚀。看到学生,想到自己,教与学,学与问,形成和合的整体,呈现出螺旋的影状,时时盘绕脑海,逼迫我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甚至,重构教学计划。自由潇洒的大学教师职业,变成如履薄冰的苦差事,这大概就是“痛并快乐”的辩证法。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出快乐底果子!”闻一多先生的诗作,言犹在耳,它是武大师德之红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我等年轻一代的当然使命。我希望,自己能化作红烛,流出膏脂,培育万千向阳的花果,回报母校无尽的恩泽。
(撰稿人:廖奕)